6张工位,七嘴八舌,或沉吟斟酌,或查阅资料,或热烈讨论……周三傍晚,走进示范区执委会办公楼209室时,政策法规组的组员们正在逐字逐句地“读稿”。组长楼戬原本也在自己的座位上,说到要紧处,直接起身走到组员身边指点。
图说:位于青浦区朱家角镇的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组员们所念的这份文档,是政策法规组正在研究制定的支持示范区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政策建议。红字加粗、黄底高亮、蓝色附注,打了不少“补丁”的文档在屏幕上显得色彩斑斓。60余条,9200字……本周一,这份初稿刚刚出炉,刚到周三,他们已经改到第三稿了。
“小会议桌还在申请中,目前大家就在各自工位上直接讨论。”副组长禹潇说。从紧张忙碌的工作中被记者临时“借”走,在公共休息区域的木桌边,我们开始了简单的采访。
10月30日,执委会集结完毕,如今即将满月。“快。”这是禹潇对工作节奏的形容。集中培训、集中对接、集中调研……一个月来,他们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两周不到,禹潇就写完了一整本笔记簿。
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今年11月19日至21日,政策法规组连续三天去两区一县调研。特别是到吴江,上午是各委办局单位齐到场,下午是镇长们“排排坐”,等于一连开了两场座谈会。边听边记,互动问答,结束调研后回到办公室,还要把当天的材料梳理完毕。最终,整合成一份完整的政策建议——如今这份正在读稿细磨的材料,形成时间也不过半周。
如果把与两省一市相关部门的对接叫作“接天线”,那么在两区一县的调研就是“接地气”。他们所反映的,是示范区目前面临的实实在在的问题,甚至是不解决就没办法往下做的事。比如项目审批,重大项目操作部门需要明确如何启动、如何申报、如何落地,此事迫在眉睫,无数人伸长脖子等着政策礼包。
“执委会不代表任何一地,我们代表的是示范区;执委会没有自己的利益,我们的利益就是示范区的利益。”禹潇说,“在调研中,我们时刻感觉到自己被需要着,同时也深深感到压力。”工作对接涉及的主体有两省一市、两区一县、先行启动区五个镇……各有诉求。难点也在于此:如何找到共性之处,达到利益平衡点?执委会重任在肩。
幸好,在先行先试的路上,他们还有同行者——
禹潇的桌上,放着一沓刚刚从临港新片区拿回的材料。就在本周二,他们刚刚与临港相关部门开了一场座谈会。“我们中午12时出发,下午2时抵达临港,交流2小时后,再赶回朱家角已是下午6时。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临港新片区毫无保留地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做法。”
新片区已百日,示范区将满月。尽管目标定位不同,但承载国家战略的重任相同,只争朝夕的精神也相同——这股奋斗的热潮,在上海东西两端同时涌动。
这天晚上,直到9时,执委会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
新民晚报记者 杨洁